根据《圣经》故事记载,古时候中亚地区的波斯王国,国土辽阔广大,从印度直到古实的127个省,全都在它统管之下。国王名叫亚哈随鲁,他在书珊城的王宫里登基,他的王后名叫瓦实提,长得容貌甚美。
亚哈随鲁王在位第三年,在王宫里大摆宴席,赴宴的有宫廷大臣和各省首领,囊括了波斯和玛代的所有权贵。这些权贵们在富丽堂皇的王宫里,尽情观赏着亚哈随鲁王的多如繁星的财宝,和盖世无双的尊荣,足足观赏了180多天。
紧接着,国王又为书珊城里的大小臣民,在御花园里设宴7天。御花园里,各等臣民手举金杯喝御酒,酒味浓烈而醇厚,喝多少,有多少,如同泉水一样。喝酒有规定:不准勉强人,各人各随己意。那边,在王后的宫里,王后瓦实提特备佳肴,赏赐妇女,又是别有洞天。在红白黄黑玉石铺成的地面上,直立着光滑圆洁的白玉柱子,柱子上箍着银环,银环上系着紫色细麻绳,麻绳下端扯着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,帐子垂落在床榻上,床榻是用金子银子铸成的,室内陈设雍容华贵,色调和谐而典雅。
宴席持续到第七天,亚哈随鲁王畅饮美酒,与民同乐,喜滋滋地想起了他的美丽的王后。
国王对侍立在身边的7个太监说:“传我的旨意,召王后到这里来,要戴上冠冕!”
“是,我主我王!”7个太监应声而出,去请王后。
国王的意思,是想叫王后在各等臣民面前显示一番,因为她长得容貌甚美,估计会博得一片喷喷的赞美声。没料到,王后竟然不肯赏脸,把太监传来的口谕当作耳旁风,拒绝遵旨来见。在大庭广众之中丢了亚哈随鲁王的脸,这使他大为震怒,心中翻腾着一团烈火,不知如何发作。
那时宫廷里高居显职的有米母于等7位波斯和玛代的大臣,都是通达时务的明哲人。按照国王的习惯,在决定重大事情之前,总要先问问他们。于是国王问道:“王后瓦实提不遵守太监所传的王命,照例应当如何处置呢?”
7大臣之一的米母干对国王说:“严重啊,王后瓦实提抗旨不遵,这不仅得罪国王,而且会造成一个先例,传扬到各省妇女的耳中,说亚哈随鲁王吩咐瓦实提到王面前来,她却不肯来!她们会照样学着做,藐视自己的丈夫。今日波斯和玛代的众位夫人听见王后这事,必向国王的大臣们照样行事,从此必大开藐视与忿怒之端。”
国王深有感触地说:“确实如此,依你之见,当如何处置才妥呢?”
米母干继续说:“王若以为可行,就请降旨,写在波斯和玛代人的律例中,永不更改,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来,将王后位赐给比她更好的人。所降旨意应该传遍全国,使全国各省的妇人引以为戒,无论丈夫贵贱,都须尊敬。”
米母干的主意受到国王和众人的一致赞同。国王向全国发诏书,用各省的文字,各族的方言,晓谕天下,使作丈夫的成为一家之主。
过了好长时间,亚哈随鲁王的怒气渐渐平息下来,又思念起瓦实提的娇美和不听话,是不是从轻发落呢?他有些犹豫了。
这时,国王的侍臣对他说:“不如为王寻找美貌的姑娘。王可以派官员在全国各省召集美貌的姑娘到书珊城的女院,交给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,由希该分给她们当用的香品。王可以从中选取喜爱的女子,立为王后,代替瓦实提。如果王高兴的话,就请这样做。”
亚哈随鲁王说:“嗯,不错,就这么办吧。”说完这话,国王迅速传出谕旨,派出官员在全国各地挑选美女,召集到书珊城交给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。
在入选的众多美女中,有一名叫哈大沙的女子,是*人便雅悯的后代。她的祖辈随*王约雅斤和众百姓一起,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撤从耶路撒冷掳来,安置在书珊城里。她父母早亡,由堂兄末底改收养,给她改名叫以斯帖。堂兄和以斯帖相依为命,往在书珊城里。没有想到,这次选美女,以斯帖居然入选了。
以斯帖被选入宫,交给太监希该管理。希该非常喜欢以斯帖,急忙给她需用的香品以及其他按规定应得之物,派七个宫女侍候她,让她和宫女一样,搬进女院中上等的房间。以斯帖在这里守口如瓶,并未将自己的籍贯宗族告诉任何人,这是未底改事先嘱咐好的。
堂妹进宫之后,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边行走,他放心不下,想知道以斯帖平安不平安,看看事情将如何发展。
这许多被送入宫的女子,全都安置在女院里,先住下来。按照定例,她们得用香料洁净身体12个月,日期满了之后,依照太监希该安排的次序,一个一个单独去见亚哈随鲁王。
女子进去见王时,从女院到王宫的时候,她要什么,就得给她什么,这是定例。女子晚上进去,第二天早晨出来,回到女子第二院,交给掌管妃嫔的大监沙甲,从此以后便住在里面,除非国王喜爱她,提名召她晋见,否则就不能再见国王的面。
末底改的堂妹以斯帖,按照次序轮到她去见王了。她除了太监希该分给她的常例物品以外,别无所求。
太监希该拖着细细的嗓音说:“以斯帖呀,这回可轮到你了,你看她们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要了好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,你呢,早就想好了吧,要什么,说出来吧!”
以斯帖回答说:“不要。”
太监说:“来颗俄斐宝石吧?”
以斯帖摇摇头:“我什么也不要。”
以斯帖一无所求,离开女院,向王宫内院走去。这是亚哈随鲁王第七年十月的一个晚上,以斯帖由太监引导着,走进内宫,朝见国王。亚哈随鲁王看见以斯帖生得花容月貌,体态苗条丰满,就非常喜欢她,爱她胜过所有的妃嫔和美女。她在国王面前蒙受无比的宠爱,国王亲手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的头上,立她为王后。
因为以斯帖的缘故,亚哈随鲁王给众首领和臣仆大摆宴席,又赦免各省的租税,并大颁赏赐。
那时候,末底改坐在朝门,国王的两个守门太监,辟探和提列,恼恨亚哈随鲁王,想要伺机害死他。这事给末底改知道了,他随即告诉了王后以斯帖。以斯帖奉末底改之托,把这事原原本本地报告给国王。
此案经过一番查究,果然属实。亚哈随鲁王降旨,把两个预谋者挂在木头上。同时由书记官当着国王的面,把此案的详细经过写到历史书上。
后来,亚哈随鲁王看中了亚甲族哈米大的儿子哈曼,使他步步高升。他的爵位超过与他同辈的一切臣宰。在朝门的一切臣仆,都依照国王的吩咐,跪拜哈曼。唯独末底改不跪不拜。
在朝门的臣仆们对末底改说:“你为什么不跪拜哈曼呢?这是国王的命令呀,你敢违背……”他们天天劝他,可他就是不听。
他们又把这事告诉哈曼:“你刚才走过的时候,末底改不跪不拜,他坐着。末底改是*人,与众不同!”
其实,哈曼早就注意到末底改在他面前坐着不跪不拜,因此他胸中一直憋着一口气。他咬牙切齿,觉得光除掉末底改一个人还不够解气,必须赶尽杀绝所有的*人,才能使他心满意足。
亚哈随鲁王十二年正月,人们在哈曼面前按照惯例抽签,择定这一年中的何月为吉月,何日为吉日,当时书珊城居民管选择吉日叫掣普珥。这次掣普珥择定12月为吉月,13日为吉日。
择定吉月吉日之后,哈曼对亚哈随鲁王说:“有一批人,散居在全国各省,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,也不守王的律例,因此容留他们活着,实在与王无益。如果王高兴的话,请下旨意,灭绝他们。我愿为此捐一批银子,交给掌管国币的人,纳入王宫府库。”
哈曼说得头头是道,国王听得入情入理,立刻准其所奏。亚哈随鲁王从手上摘下刻有印信的戒指,放在*人的仇敌哈曼的手心里,对哈曼说:“这银子我不要,仍赐给你吧,至于你说的*人,我也交给你,你可以随意对待他们。”
正月13日,王的书记官被召来,奉亚哈随鲁王之名写圣旨,照着哈曼所吩咐的一切,用各省的文字,各族的方言,写好圣旨,用王的戒指盖上印,交给驿卒,吩咐他传与总督及各省省长并各族首领,晓谕万民知悉——在本年12月13日这天,在全国127个省之内,一齐动手,将*人不分男女老少,一律杀绝,彻底消灭。与此同时,要抢光他们的财宝,作为掠获之物。
驿卒奉王命,急速行动。亚哈随鲁王同哈曼坐下来,饮酒谈笑。
谕旨传遍书珊城。书珊城的居民都因此而惴惴不安。未底改听说哈曼所做的事,就撕裂衣服,披麻衣,蒙灰尘,沉痛哀号,在城中行走,到了朝门停住脚步。因为穿麻衣的不可进朝门。
国王的谕旨传到各省各处,*人都惊恐万状,禁食,哭泣,哀号,穿麻衣,有许多人躺在灰尘中。
王后以斯帖的宫女和太监将此事禀报给她,她更是无比的忧愁,派人送衣服给末底改穿,要他脱下麻衣,可是末底改就是不肯。以斯帖只得把伺候她的一个名叫哈他革的太监召来,打发他去见末底改,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问清楚。
于是太监哈他革从王宫里走出来,在朝门前的广场上找到了末底改。末底改向他讲述了自己的遭遇,以及哈曼为灭绝*人而应许捐入王库的银数,从头至尾,叙说了一遍。讲完这些,又将传抄在书珊城的谕旨交给哈他革一份,托他转交以斯帖,并传话给他,叫她进去面见国王,为本族的人,在王面前恳切祈求。
哈他革回来,将末底改的话转述给以斯帖,并给她看国王的谕旨。以斯帖眉头紧锁,沉吟良久,徐徐抬起头来,吩咐哈他革向末底改传话说:“国王的所有臣仆,和各省的人民,都知道有一个规定:若不蒙国王召见,擅入内宫见王的,无论男女,必定处死,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,不得存活。现在我已经有30天没有蒙国王召见了。”
太监把这话告诉末底改,末底改托人回复以斯帖说:“以斯帖呀,你以为自己比一切*人都高贵,就能够幸免这场灾祸吗?告诉你吧,休想!如果你这时候缄口不言,*人也必定会从别处获得解脱与拯救。到那时候,你和我及全家,必至灭亡,焉知你得到王后的位分,不正是为着现今的机缘吗?”
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以斯帖拿定了主意,她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:“请你晓谕书珊城的所有*人,叫他们为我禁食3天3夜,不吃不喝。我和我的宫女,也要这样禁食。然后我违例进去面见国王,我若死就死吧!”
于是末底改依照以斯帖所吩咐的一切,去告诉*人,为冒死去晋见亚哈随鲁王的以斯帖禁食3日。
第三天,以斯帖穿上朝服,走进王宫的内院,对着宫殿站立。亚哈随鲁王正坐在宫殿里的宝座上,他一看见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内,就立刻转动手中的金杖,向着她伸了过来——这是莫大的恩宠啊!不管是谁擅入禁地,如果金杖迟迟不伸过来,那么武士之刀就将飞过来。然而国王的金杖是不轻易向谁伸出的,这回居然向以斯帖伸过来了。以斯帖见此情景,赶紧向前急走几步,俯身摸金杖。
亚哈随鲁王对以斯帖说:“王后以斯帖啊,你要什么,你求什么,尽管说吧,就是国的一半,王也必赐与你。”
以斯帖诚惶诚恐地说:“如果王高兴的话,请王今天带着哈曼赴我的宴席。”
亚哈随鲁王说:“好的,叫哈曼速照以斯帖的话做!”
于是亚哈随鲁王带着哈曼去赴王后以斯帖的宴席。
在酒宴开始前,国王又向王后说:“你要什么,王必赐给你。你求什么,就是国的一半,王也必为你成就。”
以斯帖回答说:“我有所要,我有所求。我若在王眼前蒙恩,王若愿意赐我所要的,准我所求的,就请王带着哈曼再赴我预备的宴席。明日我必定照王所问的说明。”
国王说:“好的,明天这时候,我一定带着哈曼再来赴宴。”
这样说定之后,宴席也就散了。哈曼心中快乐,欢欢喜喜地出来。可是一过朝门,又看见末底改傲气十足地坐在那里。这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剑,戳伤他的自尊心。哈曼暂且忍耐着,满心恼怒地走回家里。
回到家里,哈曼叫人把他妻子细利斯请来,又请来了几位朋友。他们聚拢来,听他讲述自己的荣耀与忿怒。哈曼将他那崇高的荣耀,众多的儿女,如何蒙国王恩宠,使他超乎一切群臣之上,都绘声绘色地描述给他们听。一直讲到刚才的赴宴,他嘴里喷着从王后那里饮来的酒味,兴高采烈地说:“王后以斯帖预备宴席,随国王赴宴的,只有我哈曼一个人,明日王后又要请我随王赴宴!”
当妻子与朋友们正在为他的青云直上而竭力祝贺的时候,哈曼忽然话题一转说:“唉,今天我又碰见那个*人末底改坐在朝门,只要我看见他往那里一坐,我的一切荣耀,也就黯然失色,与我无关了。”
哈曼的妻子和朋友们说:“难道就制服不了他?不如立一个5丈高的绞架,明天早晨请国王将末底改挂在那上头,然后你就可以欢欢喜喜随王赴宴了。”
哈曼认为这个主意好,便叫人立即赶制了一个大绞刑架。
这天夜里,亚哈随鲁王在床上翻来覆去,久久不能熟睡。他叫人取过历史书来,念给他听。正巧听见这一页上写着:“国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,名叫辟探和提列,想要暗害亚哈随鲁王。末底改将此事告诉王后……”
听到这里,国王插话说:“末底改做了这件好事,赏没赏赐他什么尊荣爵位呢?”国王的臣仆回答说没有。
这时听见外面有脚步声,国王问:“谁在院子里?”
臣仆说:“哈曼,是哈曼站在院子里。”
亚哈随鲁王命令哈曼晋见。哈曼应声进来。他已经想好了一通话,准备请求国王将末底改挂在他所预备的绞架上。可是国王开口问他:“对于王所喜欢所尊重的人,应该如何对待他呢?”
哈曼心想,王所喜欢所尊重的人,不是我是谁呢?于是他回答说:“对于王所喜欢所尊重的人,应该将王所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,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,命他将朝服穿上,使他骑马走遍全城的街市,在他面前宣告说:王所喜欢所尊重的人,就应该如此蒙恩。”
国王对哈曼说:“就这么办吧,你快快将这衣服和马送给坐在朝门的*人末底改,照你所说的,一样不可缺少。”
这样一来,哈曼心中有苦难言,那相反的话语就再也不敢出口了。他只得转身出去,乖乖地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,使他骑马走遍全城的街市,并在他面前宣告说:“国王所喜欢所尊重的人,就应该如此蒙恩!”
末底改受过这番恩待以后,仍然回到朝门。哈曼却郁郁闷闷地蒙着头,急急忙忙回家去了。哈曼垂头丧气回到家里,将刚刚发生的变化,全都告诉了他的妻子细利斯和他的朋友们。
朋友们和哈曼的妻子细利斯,听见事情有变,全都大惊失色,预感到形势不妙。他们对他说:“你一开始就在末底改面前吃了败仗。他如果是*人,你肯定斗不过他,早晚你要一败涂地!”
正与他们与哈曼说话的时候,王宫太监来了,催他快快去赴王后以斯帖的宴席。
在这第二次的酒席宴前,国王又迫不及待地问王后:“王后以斯帖啊,你要什么,王必赐给你,你求什么,就是国的一半,王也必定满足你的要求。”
王后以斯帖这才从容回答说:“如果王高兴,如果我在王前蒙恩,请听我把话说清。我所要的,是请王将我的生命赐给我;我所求的,是求王将我的本族赐给我。因为我和我的本族,就要被赶尽杀绝,剪除干净了!”她声泪俱下,继续说道,“假如只是我们遭殃,或者被卖为奴婢,我也就值不得讲话了,本可以缄口不言。可是王的损失呢。难道王的王国遭殃,人口锐减,是敌人可以用银子补偿得了的吗?”
亚哈随鲁王追问王后:“哎呀,谁敢出这样的坏主意!这人是谁,他在哪里?”
王后指着哈曼对王说:“就在眼前!仇敌就是他,就是这坏蛋哈曼!”
哈曼吓得魂不附体,“当啷”一声,金酒杯掉在地上。
亚哈随鲁王一听这话,勃然大怒,他抖身站起,一挥金杖,转身离开席面,由太监跟随着,往御花园去了。
哈曼见国王异常震怒,料定必加罪于他。他随即站起来,绕到以斯帖膝前,乞求饶命。王后躲闪着,斜倚在床榻上……国王从御花园里回来,猛然看见哈曼伏在以斯帖的床榻上,便大喝一声:“哈曼!你好大胆!你竟敢在宫廷之内,在国王面前,调戏王后!”这话刚一出口,就有几个人像箭一样扑到哈曼身上,将他拖离王后,用布将脸蒙上。
国王的随伺太监哈波拿说:“哈曼做了一个5丈高的绞架,扬言要把末底改挂在上边,他怨恨那救王有功之人。如今那大绞架还立在他家的院子里呢!”
亚哈随鲁王怒不可遏,降下口谕说:“留他自己用吧,把哈曼挂在那上头吧!”一声令下,不由分说,臣仆们就把哈曼挂在他为末底改须备的绞架上。这才稍稍止息了国王的怒气。
当日亚哈随鲁王把*人的仇敌哈曼的家产赐给了王后以斯帖,以斯帖又把自己的身世重新说了一遍。国王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终日坐在朝门的末底改就是自己的国舅啊!何况此人还救过自己的命。这样,亚哈随鲁王就把过去对哈曼的恩待,全部转移到末底改身上了。
太监传出国王口渝:“召末底改进宫!”
坐在朝门的末底改被太监引进王宫内院,朝见国王。国王从手上摘下刻有印信的戒指,交给末底改。末底改接过戒指,认出这正是从哈曼手里追回的那只。
以斯帖奉国王命接收哈曼的家产,她派末底改去管理这份家产。从此*人的末底改便不坐朝门了。
可是*人的灾难并未解除,12月13日杀*人的日子越来越近了。有一次,当末底改侍立在国王身边的时候,以斯帖又俯伏在国王的脚前,流着眼泪,向王哀告:“恳求我王开恩,解除哈曼迫害*人的恶谋!”
亚哈随鲁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,以斯帖随着起来,站在国王面前说:“哈曼设谋传旨,要杀灭王在各省的*人。现今如果王高兴的话,如果我在王面前蒙恩的话,就请王另下一道圣旨,废除哈曼所传的那道谕旨。我怎么能忍心看着我的同宗人被消灭呢……”
亚哈随鲁王对以斯帖和末底改说:“由于哈曼设谋陷害*人,我已将他挂在木头上了,将他的家产赐给了以斯帖,并将戒指追回交给了末底改。现在王的戒指在你们手里,你们可以随意奉王的名义写谕旨给*人,用王的戒指盖印,传下去便立即生效。奉王命所写的用王戒指盖印的谕旨,任何人都不能废除。”
于是以斯帖和末底改依据亚哈随鲁王的吩咐,分头下去准备。
9月23日,王的书记官被召来,依照末底改的吩咐,用各省的文字,各族的方言,以及*人的文字方言,奉国王之命写成谕旨,用王的戒指盖上印,交给骑马的驿卒,传给那些从印度直到古实的127个省的*人,以及总督、省长、首领,并广为抄录,让万民知道。谕旨中,国王准许全国各省各城的*人,在12月13日这一天之内,聚集保护生命,并将攻击*人的一切仇敌诛戮杀灭。务使*人有所准备,等候那日,在仇敌身上报仇雪恨。
驿卒接过谕旨,骑上御马,急忙起程,将谕旨传到全国各地。
谕旨也传遍书珊城。末底改头上戴着金冠冕,身上穿着蓝色、白色的朝服,外罩紫色细麻布的外袍,从王宫里走出来。书珊城的居民都欢呼庆祝,而其中的*人,则更显得光荣而尊贵。
国王的谕旨传到各省各地,*人全都喜气洋洋,摆设宴席,庆贺吉日。举国上下的臣民之中,有不少人惧怕*人的复仇烈火,因此他们便急忙加
入了*籍。
12月13日,原本是仇敌盼望消灭*人的日子,现在却成了*人反扑仇敌的日子。*人在全国各省的城里聚集,动手击杀他们的仇敌。仇敌丧胆,无人能抵挡他们。各省的首领、总督、省长乃至宫廷大臣,都因惧怕末底改而帮助*人。*人举刀击杀一切仇敌,任意消灭恨他们的人。
在书珊城,*人击杀了50O人,又将哈曼的10个儿子全部杀死。当日将书珊城被杀的人数呈报在亚哈随鲁王面前,国王对王后以斯帖说:“*人在书珊城杀死了500人,又杀了哈曼10个儿子,在各省不知如何呢?现在你要什么,王一定赏赐给你,你还求什么,王也一定为你办。”
以斯帖说:“如果王愿意,如果王高兴,求你准许书珊城的*人,明日还像今天一样,再杀一天仇敌,并将哈曼10个儿子的尸首挂在绞刑架上。”
亚哈随鲁王便依照王后以斯帖的话,降下圣旨。书珊人遵旨把哈曼10个儿子的尸首挂在绞架上。14日这天,*人又在书珊城杀了300人。
在各省的*人,在12月13日这天,一共击杀了他们的仇敌7万5千人。13日杀完仇敌之后,14日他们就休息了,因此就以这日为吉日。可是书珊城的*人在13日和14日两天杀敌,15日休息,他们就以这日为吉日。
末底改记录此事,写信给远近各省的*人,指示他们每年12月14日和15日两日为吉日,纪念*人杀仇敌保平安,转忧为喜,逢凶化吉。*人在这两个吉日里,要设宴欢乐,彼此馈送礼物,周济穷人。
*人末底改平步青云,成为亚哈随鲁王的宰相,名声传遍各省,日益昌盛。
这一复仇事件是由于哈曼设谋杀害*人,掣普珥择吉日所引起的,因此*人就称这两日为普珥吉日。王后以斯帖和末底改在给全国127个省所有*人所写的第二封信中,要求他们按时守普珥吉日。从此,普珥吉日便在*人中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。
1. 丝绸之路古诗词
七绝·重走丝绸之路壮志西行追古踪,孤烟大漠夕阳中。
驼铃古道丝绸路,胡马犹闻唐汉风。七律·慢步丝绸路小雨泥淋釉伞轻,天宫着意雨霏晴。
寻遗塞外昭君怨,顿起凝愁悯泪倾。但使边关磐若石,丝绸古道漾箫笙。
如今落雁尘埃远,不尽天山万古情。七绝·丝绸之路荒滩大漠鬼难行,鹏鸟欲飞终未能。
但见巨龙呼啸过,丝霞万匹映天红。丝绸之路赋朗朗神洲,祚传千载;漫漫丝路,泽遗百代。
叹兴亡于干戟,论沉浮于竹帛。长安城月,曾阅汉唐之隆盛;戈壁滩沙,犹忆王师之伟征。
四海麟龙,潜于新域;千古杰豪,会于故都。寻常巷陌,闲谈五柳雅文;崔嵬楼阙,雄踞九朝明君。
东海鱼盐,北胡貂驹,商贾贩运于市馆;南国象牙,西昆珏珠,王孙赠馈于几案。百物丰殊,仓廪藏实以为山;万类盈逾,贤圣结聚而为云。
长安起歌,声断雾烟;上苑醉笔,文笑诗仙。布上国之气象,以兴南越;施大朝之隆恩,以定西厥。
于是朝贡觐贺至长安者,络络不绝也。敕勒张骞博望侯,中华古烁惠西欧。
班超远大携珍宝,浩猎寒风舞缎绸。寰球一段金飘带, 乐舞长安紫禁开。
朝野交流穿朔漠, 中西融合越烽台。丝绸茶叶陶瓷萃, 商贾僧人行旅偕。
异域驼铃风雨路, 汉唐气象大胸怀。金戈铁骥下楼兰,漫卷烽烟扫宇寰。
白骨堆山销铠甲,赤光遮眼映旌幡。羌笛一曲丝绸路,胡马千年五彩弦。
古道西风今又现,葡萄美酒话缠绵。长安望断丝绸路。
夕照里,残红吐。阳关丘岭驭驮疏,风雪祁连横簇。
苍茫戈壁,连绵沙瀑,商贾晨昏渡。西番自古荒凉处。
与昔比,今非故。昆仑天堑已通途,西子婀娜堪赋。
资源独有,商机无数,四海人皆慕。
2. 有关丝绸之路的诗词歌赋散落在丝绸之路上的诗歌,难以计其数,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编译成一本很大的书。
1、敕勒歌 斛律金 北朝(439-534) 敕勒川, 阴山下。 天似穹庐, 笼盖四野。
天苍苍, 野茫茫, 风吹草低 2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, 风烟望五津。 与君离别意, 同是宦游人。
海内存知己, 天涯若比邻。 无为在歧路, 儿女共沾巾。
3、凉 州 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, 一片孤城万仞山。 羌笛何须怨杨柳, 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4、从军行七首(其四)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, 孤城遥望玉门关。 黄沙百战穿金甲, 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5、从军行七首(其五) 大漠风尘日色昏, 红旗半卷出辕门。 前军夜战洮河北, 已报生擒吐古浑。
6、出塞 (其一)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, 万里长征人未还。 但使龙城飞将在, 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7、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, 将军猎渭城。 草枯鹰眼疾, 雪尽马蹄轻。
忽过新丰市, 还归细柳营。 回看射雕处, 千里暮云平。
8、少 年 行 (其一) 王 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, 咸阳游侠多少年。 相逢意气为君饮, 系马高楼垂柳边。
9、渭 城 曲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, 客舍青青柳色新。 劝君更尽一杯酒, 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10、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 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, 蒹葭杨柳似汀洲。 溪云处起日沉阁, 山雨欲来风满楼。
鸟下绿芜秦苑夕, 蝉鸣黄叶汉宫秋。 行人莫问当年事, 故国东来渭水流。
11、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, 五千貂锦丧胡尘。 可怜无定河边骨, 犹是春闺梦里人。
12、杂 诗 佚名 无定河边暮角声, 赫连台畔旅人情。 函关归路千余里, 一夕秋风白发生。
13、塞下曲四首(其一)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, 乌孙归去不称王。 天涯静处无征战, 兵气销为日月光。
14、边 思 李 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, 走马曾防玉塞秋。 莫笑关西将家子, 只将诗思入凉州。
15、凉 州 词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, 欲饮琵琶马上催。 醉卧沙场君莫笑! 古来征战几人回? 16、塞下曲六首(其一) 李白 五月天山雪, 无花只有寒。
笛中闻折柳, 春色未曾看。 晓战随金鼓, 宵眠抱玉鞍。
愿将腰下剑, 直为斩楼蓝。 17、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, 万户捣衣声。
秋风吹不尽, 总是玉关情。 何日平胡虏, 良人罢远征。
18、关山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, 苍茫云海间。 长风几万里, 吹度玉门关。
由来征战地, 不见有人还。 戍客望边色, 思乡多苦颜。
高楼当此夜, 叹息未应闲。 19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 散入珠帘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衾薄。
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。 翰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
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 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
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。 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
20、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, 月明羌笛戍楼间。 借问梅花何处落, 风吹一夜满关山。
21、碛 中 作 岑 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, 辞家见月两回圆。 今夜未知何处宿, 平沙莽莽绝人烟。
3. 丝绸之路的古诗词壮志西行追古踪,孤烟大漠夕阳中。
驼铃古道丝绸路,胡马犹闻唐汉风。但使边关磐若石,丝绸古道漾箫笙。
如今落雁尘埃远,不尽天山万古情。荒滩大漠鬼难行,鹏鸟欲飞终未能。
但见巨龙呼啸过,丝霞万匹映天红。朗朗神洲,祚传千载;漫漫丝路,泽遗百代。
敕勒张骞博望侯,中华古烁惠西欧。班超远大携珍宝,浩猎寒风舞缎绸。
丝绸茶叶陶瓷萃,商贾僧人行旅偕。异域驼铃风雨路,汉唐气象大胸怀。
羌笛一曲丝绸路,胡马千年五彩弦。古道西风今又现,葡萄美酒话缠绵。
长安望断丝绸路。夕照里,残红吐。
阳关丘岭驭驮疏,风雪祁连横簇。长安西郊据考为汉丝绸之路起点,有丝绸群雕以志纪念。
夕阳下看之尤其苍凉。雕戎西北去,风劲谷粱香。
嘱咐驼肠饱,将军此路长。一路驼铃响到西,万匹丝绸济美眉。
大漠越沙迷,昆仑踏细,历险辟商机。
4. 丝绸之路的古诗词壮志西行追古踪,孤烟大漠夕阳中。驼铃古道丝绸路,胡马犹闻唐汉风。
但使边关磐若石,丝绸古道漾箫笙。如今落雁尘埃远,不尽天山万古情。
荒滩大漠鬼难行,鹏鸟欲飞终未能。但见巨龙呼啸过,丝霞万匹映天红。
朗朗神洲,祚传千载;漫漫丝路,泽遗百代。
敕勒张骞博望侯,中华古烁惠西欧。班超远大携珍宝,浩猎寒风舞缎绸。
丝绸茶叶陶瓷萃,商贾僧人行旅偕。异域驼铃风雨路,汉唐气象大胸怀。
羌笛一曲丝绸路,胡马千年五彩弦。古道西风今又现,葡萄美酒话缠绵。
长安望断丝绸路。夕照里,残红吐。阳关丘岭驭驮疏,风雪祁连横簇。
长安西郊据考为汉丝绸之路起点,有丝绸群雕以志纪念。夕阳下看之尤其苍凉。
雕戎西北去,风劲谷粱香。嘱咐驼肠饱,将军此路长。
一路驼铃响到西,万匹丝绸济美眉。
大漠越沙迷,昆仑踏细,历险辟商机。
5. 有关丝绸之路的古诗词1、敕勒歌 斛律金 北朝(439-534) 敕勒川, 阴山下。
天似穹庐, 笼盖四野。 天苍苍, 野茫茫, 风吹草低 2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, 风烟望五津。
与君离别意, 同是宦游人。 海内存知己, 天涯若比邻。
无为在歧路, 儿女共沾巾。 3、凉 州 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, 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羌笛何须怨杨柳, 春风不度玉门关。 4、从军行七首(其四)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, 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黄沙百战穿金甲, 不破楼兰终不还。 5、从军行七首(其五) 大漠风尘日色昏, 红旗半卷出辕门。
前军夜战洮河北, 已报生擒吐古浑。 6、出塞 (其一)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, 万里长征人未还。
但使龙城飞将在, 不教胡马度阴山。 7、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, 将军猎渭城。
草枯鹰眼疾, 雪尽马蹄轻。 忽过新丰市, 还归细柳营。
回看射雕处, 千里暮云平。
6. 丝绸之路原文丝绸之路 一座古朴典雅的“丝绸之路”巨型石雕,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.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,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,精神饱满,栩栩如生.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,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.望着这座群雕,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,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 *** …… 公元前115年,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. 在伊朗高原北部,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.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,身后兵马不计其数.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,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.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 *** ,士兵们循着 *** 望去,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,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. “来了!来了!”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. “列队欢迎!”将军发出了命令.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,一左一右,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.乐队奏起了军乐,人群一片欢腾. 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,右手高擎节杖,满面笑容,大步向前走去.将军翻身下马,立正高呼:“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!”使者抱拳,作揖还礼:“有劳将军远迎.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,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!”将军还礼表示感谢. 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,说道:“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.”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.打开包袱,各色绫罗绸缎,五彩缤纷.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,说道:“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!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,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.”他把手一招,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.打开一看,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,每个足有斤把重.这是当时没有的鸵鸟蛋. 使者正要道谢,将军又把手一招,走上两个人来,原来是魔术师.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,插入自己嘴里,顿时吞了下去.只见他一拍肚子,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.第二个则张开大口,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.魔术师的精彩表演,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.将军含笑说道:“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,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.” 使者拱手致谢,高兴地说:“没想到,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,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!”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,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.张骞在此之前,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.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,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.从那以后,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,他们越过崇山峻岭,将的养蚕、缫丝、冶铁、造纸、凿井、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、西亚和欧洲,将那里的葡萄、核桃、石榴、蚕豆、黄瓜、芝麻、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,还有狮子、犀牛、良马等动物,也传进了我国.我国的音乐、舞蹈、绘画、雕刻,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,变得更加丰富多彩、美轮美奂.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,每当人们凝望“丝绸之路”巨型石雕,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、文化繁荣的遐想……。
7. 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古诗词天似穹庐, 笼盖四野。 天苍苍, 野茫茫, 风吹草低 2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, 风烟望五津。
与君离别意, 同是宦游人。 海内存知己, 天涯若比邻。
无为在歧路, 儿女共沾巾。 3、凉 州 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, 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羌笛何须怨杨柳, 春风不度玉门关。 4、从军行七首(其四)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, 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黄沙百战穿金甲, 不破楼兰终不还。 5、从军行七首(其五) 大漠风尘日色昏, 红旗半卷出辕门。
前军夜战洮河北, 已报生擒吐古浑。 6、出塞 (其一)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, 万里长征人未还。
但使龙城飞将在, 不教胡马度阴山。 7、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, 将军猎渭城。
草枯鹰眼疾, 雪尽马蹄轻。 忽过新丰市, 还归细柳营。
回看射雕处, 千里暮云平。